首页> 美国> 正文

教育 | 孩子考上名校,就是父母教育的成功吗?

浏览次数:2574 发布时间:2019-07-25
这是一位母亲对于教育的反思。她的儿子非常优秀,在耶鲁大学就读期间还成功申请到前往剑桥学习的机会,但她认为学业上的成就并不能定义一个人的成功,也因此更加无法定义父母教育的得失。毕竟,成长是一辈子的事。
教育 | 孩子考上名校,就是父母教育的成功吗?

写在前面的话:这是一位母亲对于教育的反思。她的儿子非常优秀,在耶鲁大学就读期间还成功申请到前往剑桥学习的机会,但她认为学业上的成就并不能定义一个人的成功,也因此更加无法定义父母教育的得失。毕竟,成长是一辈子的事。


好久没写了,正好趁着最近天热懒得动干点儿正事。好几个主题,不过想想最近高考季刚结束,中考择校刚刚开始,又有家长来找我问一些事情,那就还是先写养娃这件事儿吧。

最近几年,因为儿子上了个好大学,母凭子贵,有了种种机遇和“教育”相关的事情沾边。于是,经常就有了这样的对白:

 

作为牛娃家长,您来谈谈孩子的成功教育吧。
哪里,哪里,我家的哪里算什么成功?
你这教育还不成功,什么算成功啊?!

不好意思再辩解,但我心里真的是越来越惶惑:什么是成功的教育?考上一个好大学?找到一个好工作?还是自食其力、事业有成?作为家长,我们怎么检验自己的教育是成功的呢?


幸好这事儿,我妈比我更有发言权。

前几个月我们家装修。虽然我们是如假包换的真母女,但装修过程依然难免鸡飞狗跳。某一次,我气急败坏地跟我妈发完脾气,我妈则一针见血、毫不留情地指出了我在个性、习惯上的种种缺陷后,我突然说了一句话:“那还不都是你教的。”


顿时,万籁俱寂,天地无声,话题终结。不过,我相信我妈内心里一定有千万匹羊驼在飞奔,她大概在努力追忆: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错,养出了我这么一个不懂事的闺女。而我,除了后悔,却在那一个时刻突然想明白了:啥成功教育啊?作为父母,也许只有到了自己闭眼那天,才能给自己做一个评估:我养的娃到底成不成。再差点儿,也要等娃人到中年,看他如何面对生老病死、世态炎凉后,才敢说自己的培养有没有太大问题。上个学,哪怕是大学,这才哪到哪儿啊。看那么多人都把自己的不幸归功于原生家庭,而其中的不幸基本跟学业无关,就更可以知道:以娃的学业来判断父母教育成功与否是件多么可笑的事情。

不过,现在看着在大学读书的儿子,依然是一地鸡毛的烂事儿。而他所追求的和我所期望的根本不一致,也常常让我很怀疑:这个娃是自己养的吗?自己的教育,有多少在他身上起了作用?


结果上个月去上海,和小徒弟欢欢的一次聚会,让我多少看到了我在娃身上打下的烙印。


欢欢现在也是两个娃的妈妈了,我俩的话题自然也离不开养娃的艰辛。欢欢问我上小学的大娃该如何辅导学习,我跟欢欢说:重点是养成习惯。通过好习惯有了正反馈,他自己就照着做了。比如,为了让儿子养成做题本的习惯,我吼了他两年,最后他终于自己主动做了。再比如,他中考前,我告诉他必须要把分数drill down到每个环节,找到自己真正的问题所在,才能有效提高。后来,我发现他在准备SAT考试时也是用这个方法去发现问题的,效果还挺明显。


欢欢听了频频点头,我却又有点儿心慌了。因为,我突然想到,在所谓的习惯培养上,我其实从来都不是和风细雨、启发教育,常常都是命令式的:“为什么还不写错题本?!”“你必须……”,就更不用说曾经的语言暴力“你要不是我的儿子,我才懒得管你!”甚至“你咋那么笨呢”这样的绝句在某个阶段也是常挂嘴边。至于我自己的种种陋习:拖延症、随遇而安不上进,更是已经被他看在眼里。


如果好的习惯是我帮助养成的,那当他某一天回顾起自己的弱点、缺陷时,会不会也回我一句:还不都是你教的。


blob.png


那天欢欢还问了我另一个问题:该不该强求孩子做事情。


她说的案例是她二娃练琴的事儿。她说从小受够了命令式教育,所以她下决心啥事儿都要跟娃商量,充分听取孩子的意见。于是,每次娃弹琴前,她都要征求一下娃的意见:咱们该弹琴了,好不好?虽然她无比期待一个“好”的答复,但依然时不时地被回一个“不好”。自己相信的理念总得坚持啊,所以娃练琴就成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态。这种“不强求”的苦恼,到了今年幼升小的面试时候更是表达的淋淋尽致。二娃在考场有了一个想法却又没有直接表达,哭闹之后要求她去满足,欢欢充分尊重了娃的意见,最后被老师批评为没有规矩。欢欢很困惑地问我:师傅,尊重娃的意见不对吗?这种时候,到底该怎么做呢?


话说,那个时候我脑子里也一片空白,我相信如果是我的本能,大概压根就不会想到尊重娃的意见这件事儿。我记起好多年前大学的好哥们听说我逼着娃练琴时,对我的指责:练不练是他的兴趣,你不应该逼他。我的回复是:你没娃,所以根本不懂。练琴必须逼,因为没有主动练琴的娃!不过我又想起高中好友跟我分享的他的教育心得:小孩子需要规矩,也需要适应。当你让他开始/停止做某一件事的时候,给一个缓冲期才是重要的。


所以,那天我和欢欢讨论的解决方案就是:和二娃商量的事应该是以后还练不练琴,每天练多少,而不是现在该不该练琴。但如果练琴,每次练琴前应该给娃一个缓冲时间,比如:再玩五分钟,我们该练琴了。目前还不知道这个方案实施效果如何,小朋友是否买账。等我以后有时间问清楚了再汇报。


不过,促使我最终写下这一篇的是昨天在网上看到的某学校高一家长的建议书。看完之后,我真的是大吃一惊:现在家长们的参与感是不是也太强了。随便抄几条给大家看看:
    

作业和答案不要仅仅发在学生微信群里,也可发家长班级群或公共邮箱;

卷子尽量打印出纸版发给孩子做;

学校加强对新高考升学政策的研究,吃准吃透;

营造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以勤学刻苦为荣,以懒惰懈怠为耻;


真的想象不出高中的家长,还要了解娃子有什么作业,还要指导学校如何教学。而这个学校,还不是以鸡娃著名的海淀区学校,并且据说在今年的高考中理科平均成绩高居全市第二。


后来,我跟一群娃妈朋友们说:如果是我提意见,大概最多就是建议学校做到有规则的情况下严格按照规则管理。规则不合理的,可以再议。因为,这是培养孩子尊重规则、形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手段。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淀某个以自由著称的学校风格:玩两年没关系,最后一年努力就好了。


blob.png


我们都说高考最公平,但这么综合看下来,貌似美国入学申请更合理:考核GPA,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考试都是成绩的一部分,让孩子们知道人生没有那么多偶然,而是要一步一步踏踏实实。


我家领导以前经常挂嘴边教育我的话:取乎其上得其中,取乎其中得其下,取乎其下无所得。就像我们常说的,做事先做人,其实学生也是如此:成绩是其下,习惯是其中,性格是其上。对于高中生来说,如果学校家长关注的只是成绩,最多也就是个好成绩,而且多半还不可得。还不如让他们养成好的习惯,当然,最好培养出吃苦耐劳、不怕挫折的个性,剩下的才会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所以,整理了一下,我发现作为家长,所谓子女教育就是做好手头该做的事情;至于结果,还真不是一个学校、一份工作就可以定义的。因为,成长本身就是一辈子的事情,不管是孩子还是家长。说到这里,特别推荐我最近看的一本书和一个视频。

blob.png


推荐的书是《Mindset》,中文译名《终身成长》,对应的视频是哈佛的《幸福课》(《积极心理学》)。感觉这本书好像是这个视频的补充阅读,因为所讲的理念及其相似。比如,关于表扬孩子,现在大家都知道要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他的智力。视频里解释了原因:智力是无法改变的状态,单纯的肯定智力更容易让孩子产生压力:会因为害怕失败而不肯进行尝试;而努力则是动态的,孩子不会因为失败就轻易否定自己。肯定努力,就是一种塑造心理(即成长性思维)。而在书里,又进行了进一步阐述,特别解释了虚假的成长型思维:虽然应该根据努力而不是结果去评判孩子,但结果并非完全没有意义——如果努力了但结果却始终不变,不能避而不见,而是需要帮助孩子分析努力的方向和方法。


当然,看这个视频也解答了我的一个疑惑:为什么积极心理学这门课是从哈佛这样顶尖的学校开始流行的。那里的学生难道不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学生吗?听着教授在第一堂课的自我介绍和课程介绍,我再一次确认了前面的观点:进入名牌大学绝对不是判定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更不是判定幸福生活的标准。既然每个人都是从被教育到自我教育的过程,那么成长不断、教育不止。

微信截图_20190725104538.png



关于新闻网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环球新闻网